close

我的心得:(本月份導讀 詹春英) 

我喜歡龍應台幽幽淡淡的敘寫老爸的終老及還鄉的情景,喜歡看她輕輕的描述媽媽的羸弱老病,彷彿是鄰居長者的事,卻又隱含濃郁的骨肉之情。讓我徜徉在她的字裡行間,能輕鬆的閱讀,能自在的瀏覽;因為書中對於死亡的詮釋,沒有哭天喊地、誇張抒情的煽情味,有的是幽幽微微的不捨,很是耐人尋味!

      (在我家客廳先拍個團體照)

7175IMG_7175  

7177IMG_7177  

正如花樹篇她看到蒲公英的根,想起愛默生的話:「文字,應該向蒲公英的根一樣實在,不矯飾、不虛偽。」這個意象,跟了她一輩子,也是我喜歡的理念。蒲公英的根,是連著泥土的,是扎根很深,是穹蒼之下大地野草之根。這是龍應台的風格,也是她的文學功力,叫人默默的景仰。

      (會前話家常)  

7179IMG_7179  

7181IMG_7181  

7182IMG_7182  

7184IMG_7184  

7185IMG_7185  

感謝知樂讀書會好友們的參與與回應,這次是配合吉野櫻的開花季節,半年前相約櫻花開時大夥兒要再來賞櫻、聊天與敘舊。所以進門時,大家逗留在櫻花樹下,賞櫻拍照,為今天的讀書會揭開序幕。

(櫻花樹下的約會)

7152IMG_7152  

7154IMG_7154  

7157IMG_7157  

7167IMG_7167  

7171IMG_7171  

7266IMG_7266  

我們依時坐在餐廳的大圓桌,進行三月份的讀書會分享。每個人都買了目送這本書,而且認真的看完;更難能可貴的是依我的節奏,每個段落大家用心的回應,讓分享時刻熱絡且欲罷不能。

7186IMG_7186  

7218IMG_7218  

7228IMG_7228  

7233IMG_7233  

7241IMG_7241  

7239IMG_7239  

7243IMG_7243  

7244IMG_7244  

桂育、卓大哥、瑞琦、秀美、明明、鴻怡、義祥和我八個人,能暢所欲言呈現窩心的分享氛圍,是個有默契的讀書會,深受我倆的喜愛。

7220IMG_7220  

7248IMG_7248  

7249IMG_7249  

7250IMG_7250  

7253IMG_7253  

7187IMG_7187  

7188IMG_7188  

7197IMG_7197  

7198IMG_7198  

7221IMG_7221  

7247IMG_7247  

夥伴們能光臨舍下,讓我們興奮許久!不嫌棄義祥煮的水餃、客家小炒和娃娃菜,邊吃邊聊近日的局勢與生活點滴,好一個相知相惜的讀書會活動!(文章是太太寫的 照片是我拍的)

7256IMG_7256  

7258IMG_7258  

7261IMG_7261  

        知樂讀書會103年3月份閱讀書目-目送         詹春英

導讀者:詹春英  導讀日期:3月26日上午10:00~12:00

閱讀書目:目送   作者:龍應台  出版社:時報出版  出版日期:2008.07.07

  一、書中大意:目送分為三部分,第一部份有些路啊,只能一個人走,有26篇散文。

  第二部份沙上有印,風中有音,光中有影,有33篇散文。

  第三部份滿山遍葉茶樹開花,有15篇散文。

全書共有七十四篇散文,寫父親的逝世,母親的老態,兒子的離開,朋友的牽掛,兄弟的同行;寫失敗和脆弱、失落和放手、纏綿不捨和悵然失落。

這是一本寫得淡然,卻含義深遠;寫得灑脫,卻含情脈脈的生死筆記。龍應台的文筆深邃,觀察細微,在憂傷中卻又帶有美麗與瀟灑的氣息,是二十一世紀的「背影」,能吸引老中青三代閱讀的人生之書。本書在台灣是龍應台的著作中,最暢銷的一本書。

二、作者簡介

   龍應台1952年出生於高雄縣大寮鄉,1974年畢業於台南成功大學外文系,之後獲得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博士學位,曾任教於美國、台灣、德國多所大學。

  1999年到2003年春是首任的台北市文化局局長,卸任後任教香港大學與清華大學,目前是文化部部長。

  著有《野火集》、《銀色仙人掌》、《百年思索》、《我的不安》、《孩子你慢慢來》等十多部作品。

  龍應台近年常駐三個地址:香港沙灣徑二十五號濱於海,台北仰德大道白雲山莊藏於山,金華街月涵堂隱於市。

  三、我的感想

  P9:「目送」我慢慢地、慢慢地瞭解到,所謂父母子女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

  我的後母,在我五歲時嫁給爸爸。起先我很排斥她當我的媽媽,當時她嫁到這個大家庭,上有硬朗的公公婆婆、年輕的大叔和大叔母、小叔和小叔母,以及七歲的大姊、三歲的大弟和五歲的我,以及其他堂妹們,共有十四人。

  農忙時的白天,爸爸帶著她和兩位叔母,一起下田耕作與種菜,胼手胝足打拼家園,求得全家大小的溫飽與學費。所謂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她冬天下田要忍受寒風刺骨的侵襲,夏天要忍耐豔陽的曝曬,看著嬌小身軀的媽媽,有著過人的毅力和耐力,每天跟著大夥兒在田裡穿梭的身影;晚上還要穿珠子、縫雨傘,當年「客廳就是工廠」的年代,她勤奮得不得了,做到半夜才休息。

  漸漸長大懂事的我,習慣了媽媽不親暱、不疏離的態度與作為。直到自己嫁為人妻、當了媽媽,更能感受到在傳統務農的大家庭中,身為後母的她,陸續生了兩個男生,夾在前人子與自己的孩子之間,人多耳語多,要扮演母親與後母的角色,的確難為,是不容易!每次回娘家時,她總是貼心的為我們下廚煮大餐,招呼我們;我和老公會多陪伴她,聽她聊近況,多和她相處,讓她有面子、有成就感。

  堅韌柔和的媽媽和爸爸,在物資匱乏、貧窮多勞的年代,為我們撐起一面巨大的傘。然而,省吃儉用的媽媽,長期忙於工作、忙於養育孩子、照顧孫子,卻疏忽了身體的保健,胃部出了狀況。

  到新竹馬偕醫院動大手術之前,當時的她,彎著腰、傾斜身子,協助同房的病友,那種噓寒問暖、親切待人的態度,看著媽媽的背影,我感動莫名,我是多麼幸福呀!好媽媽就在我身邊,陪了我幾十年。也感慨萬千,媽媽這回動手術是福?是禍?我們都憂心忡忡!

  媽媽已經走了十幾年,每當想起這一幕,就讓我陷入深沉的回憶中…。

  P242「距離」從泰寮邊村茴塞,到寮國古城瑯勃拉邦走湄公河三百公里的水路,船隻要走兩天。村落裡的孩子皮膚黝黑,身上蔽體的衣衫磨得稀薄或撕成碎條,看到船狂奔而來,睜著黑亮的眼睛,不伸出手要糖果,只是站在沙石上,望著船上金髮碧眼的背包客。

  船上有個歐洲的孩子,捲捲的睫毛,蘋果似的臉頰,在年輕的父母身上扭來扭去,呵呵笑個不停。講荷蘭語的父母讓他穿上寮國傳統的服裝,肥肥手臂還套著金光閃閃的手環,像個部落的王子。

   這裡是寮國,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識字,沒學校可去,每天在大河畔跟著父母種地、打漁,跟夥伴們在沙裡踢球。然後每天經過一次的船,船上有許多外國人,是一天的重大記事。

  這些孩子,距離船裡打扮得像個寮國王子的歐洲孩子有多遠?可不可測量?

  讀到這一段感觸良深,經濟、環境、教育、家長社經背景等影響孩子的認知、生活水平與前途。記得大兒子即將上小學,想跟著我在鄉下讀六班的小學校;經前輩劉校長的提醒,到都市大學校,見多識廣、刺激也多,較有利孩子的發展。因此小學時,他讀鎮中附近的大校,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他一直以台北為據點,甚至成家就業也以台北為首選,接觸都會快速的文化,與便捷的生活機能,行塑出個人的價值觀。鄉村學校與都會中的學校,這個距離有多遠,可不可測量?

  此次在新北市有個小小窩,是大兒子與大媳婦積極的鼓勵與引導,終於有個在台北與新北市活動時的落腳處。也因為住了四個月,深感都會區的藝文、交通、生活機能的便利,超過目前的區域,銀髮族的我們很適合搭捷運與公車,參與各種藝文活動,逛一逛風景區,生活顯得多彩多姿。這是價值觀的改變,才會有行動力;住透天與住大廈,這種與已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,心中呈現的「距離」,難以測量。

  P220「蔚藍」蔚代表盛大、壯觀、偉麗。「藍」是綠蔭濃得化不開。藍:天空藍到多麼深邃、藍到多麼徹底、多麼無邊無際!陸游「蔚藍乃隱語天名,非可以義理解也」。杜子美「上有蔚藍天,垂光抱瓊台。」韓子蒼「水色天光共蔚藍」

  蔚藍兩字成為龍應台寫作的胎記-不懂的字不用。她學到對「蔚藍」不可輕率,是一九七四年。

  我獲得落款「蔚藍」的書法,有幾張小張的成語如:「龍鳳呈祥」、「早生貴子」、「永結連理」以及大幅的書法「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,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」粉紅色棉紙書寫的草書結婚禮物,落筆幹練有勁。是一九七六年,四月二十日。

  這位長者有著濃厚的鄉音和皺紋,身材高瘦,看起來老老的。據說是單身,平時少和同事往來,是個獨來獨往的老師。這個小學是我第一所任教的學校,多數是中年的客家人當老師的中心學校,有專長的老師十分受青睞。我進入這所學校時師專剛畢業,是全校最年輕的老師,還讓不少同事眼紅呢!我安分認真的當中年級的導師,也被校長網羅為主持大型會議的司儀。

 「蔚藍」老師教高年級科任,我和他很少交談,沒交情,僅止於點頭道早。有一天他捧著這些書法送給我,說:「你要結婚了,祝福你婚姻幸福美滿。」

  拿回家只把大幅的書法裱起來,掛在客廳裡,其他的成語書法覺得很俗,放著就丟了。經過兩次的搬家,寒山寺的書法仍是新家客廳的主題裝飾;每次看到這幅字和蔚藍,會想起印象中瘦高的外省老師,不知他何時走了!他的身世是如何?他哪裡人?何時來台灣?

  好一個「蔚藍」,永遠的同事,時時帶著善意目光給我增強、默默祝福的長者。

P189 Sophistication [sə͵fistikeiʃən]有教養

  香港所獨有,而大陸人和台灣人不太看得見的,還有一個無形的東西,叫做都會品味。在香港人的都會品味裡,Sophistication是個核心的元素。

  香港人的都會品味,充分表現在公共空間裡。商廈大樓的中庭,常有促銷酒會或展覽。提早一個小時去看:鋪在長桌上的桌巾是雪白的,且熨得平整漂亮。

  穿著黑色禮服的侍者,正在擺酒杯,白酒、紅酒、香檳和果汁的杯子,他絕對不會搞錯。麥克風的電線,一定有人會把它仔細地黏貼在地上,蓋上一條美麗的地毯。賓客進出的動線,井井有條;燈光和音響,細細調配。

  放在大陸任何一個城市,多半會凌亂無章,嘈雜不堪。放在台灣可能要費很大的勁,才可能做到杯子不會擺錯,桌巾沒有油漬,麥克風不會突然無聲。

  以上是作者的比較,我所了解的台北都市品味是:捷運博愛座通常沒人坐,縱使有年輕人坐了,看見老年人或孕婦,會立刻起身讓座;且捷運中安靜、不聒噪、不飲食的習慣,行塑得真好!氣氛很迷人。上下車排隊、上洗手間排隊、購物付帳排隊、各地有名的餐飲、購買過年生肖套幣,常常大排長龍是我們的習慣。排隊文化顯出台灣人的好氣質。

  這幾年大家熱情的擔任志工,是社會進步的象徵。在台灣各個單位有不少志工,平日班以退休族為主,假日班以上班的年輕人為主;社區還有守望相助隊,減少夜間宵小的入侵;環保志工隊清掃社區,讓家園更美麗;便利超商在山邊海角或都會城市,二十四小時經營,方便居民,無形中掃除了治安的死角,這些小兵立大功的身影,是台灣的都市品味,這個核心價值就是Sophistication

  有一次一位自由行的陸客,她是北京人,已移民美國,到國父紀念館參觀,特地折返小小聲的問我,對日本人的印象如何?我說:「我喜歡日本人的氣質:走在街上,乖乖巧巧的;大夥兒一起吃飯,不吵雜、不喧嘩;公共廁所乾淨清爽、舒服得很。這是日本人的都市品味,也是Sophistication的代名詞。

  日本製的家電用品大方精緻,耐用又人性化,這回新家的家電,包含冷氣機、洗脫烘的洗衣機、電視機、冰箱、除濕機、電子鍋、熱水瓶、保溫杯、飯碗和小碟子等,都是日本原裝進口的東西,它信用可靠,讓我捨得花銀子購買,買到喜歡、貼心、細膩、好用的感覺,這是日本人的品味。」聽我說這一段話之後,這位自由行移民美國的陸客,眼睛閃亮的靠近我,對我說:「我也是喜歡日本。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兩老生活素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