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常我喜歡看聯合報,12月7日看到集滿四張梵谷不同的印花廣告,就可以免費看燃燒的靈魂-梵谷特展,我和先生集滿八張印花,在開展第一天(98.12.11)就去看展覽。當天10:30分到達植物園,長長的人龍讓我們大吃一驚,怎麼有這麼多人持印花入場?而且大部分是中高齡退休人士。
01 02
在蓮花池畔排隊也別有一番情趣,蓮花葉枯萎,池裡看到不少魚游來游去,水面下的生物,生機盎然很有趣。一隻夜鷺和白鷺在水池裡駐足,成為老少相機族的焦點,拍個不停;遠看、近看植物園的景觀在冬天溫暖的陽光下,顯得很美.蜿蜒的人龍,也是美麗的隊伍,用這樣的心情欣賞著沿路風光,一小時後我們就進場-國立歷史博物館賞畫了。
03
04
05
06
場內人多很擁擠,必須隨時找到好角度觀賞喜愛的畫。場內依梵谷作畫期別,由入門素描黑、白、灰暗色調顯現憂鬱沉悶,我看到這些畫很沉重而不喜歡;到油彩、油畫等豐富明亮的色調,顯現開朗亮麗的思維,較受大眾歡迎;由臨摹到創作等順序展出98幅作品,可惜後期多彩的油彩.油畫作品,只展出21幅,讓我有意猶未盡的感覺。
07 08
09 10
展出的作品中我喜歡海邊、餐廳內、橄欖樹叢、薊花、聖雷米療養院的花園和梵谷自畫像等較明亮多彩的畫作,現場租語音導覽,一面看畫,一面聽語音解說,較能進入畫的世界;回來再核對與摘錄梵谷特展官網的文字說明,對喜歡的作品,有更深的印象。
11
12
橄欖樹叢是梵谷1889年6月在聖雷米畫的油畫,整幅畫是暗銀色的,土壤是黃色、粉色、紫色、橘色,由於色彩難表現而吸引他畫橄欖樹。梵谷觀察敏銳精準,喜歡用短的筆觸畫橄欖樹,讓大地與天空連成一氣;以灰藍色與綠色調畫成的橄欖樹林,短而彎曲的線條如海浪席捲般翻騰,整幅畫象徵生命像火焰般熾熱旺盛。
13
14
薊花是1890年6月在奧維(巴黎北部)畫的油畫。他在嘉舍醫生家發現的野花-瓶中的薊草,向四面怒放,展現頑強的生命力,感動了梵谷,而畫了這幅靜物。薊是菊科草本植物,會長出粗硬尖刺的筒狀花,在貧瘠的荒地生長。他用厚塗法畫薊草,筆直有力的線條,和他張力十足的筆觸相得益彰,桀驁不馴力量自然呈現。梵谷說:「我仍熱愛藝術與生命。」畫完此幅畫二天後-1890年7月27日他舉槍自殺,結束了37年精彩的人生;他從27歲開始學畫,全心投入繪畫到37歲,也結束了十年狂愛藝術的生活。
15
16
聖雷米療養院的花園是1889年5月在聖雷米療養院住院畫的。起初不能出來,只能在病房看風景作畫,由於梵谷實在太愛繪畫,感動了院方,後來才獲准在有人監視陪同下出外寫生。這幅畫中庭生機盎然的美麗花園,透過樹葉的空隙,看見陽光灑落下來;畫中高大的松樹,紫色的鳶尾花,茂盛的長春花,漂亮的玫瑰和紫丁香等構成一幅生生不息的活潑世界;遠方的鮮黃色醒目的跳出來,與前景描繪的黃色、白色串花相互呼應,一氣呵成。在深色底上畫淺色,可延伸景深;用快速的點狀筆觸和厚塗法,讓多種色彩更為和諧,使畫面更為生動有力。「情感重於技巧,學習自然而非描繪主題。」這是梵谷強調的理念,他很滿意這幅畫,簽下「Vincent」是這時期多幅畫裡唯一簽名的畫作。
17
18
割耳的梵谷自畫像是畫在紙板上的油畫,用點描畫方法,用小筆觸的堆疊造成視覺的自然混合,筆觸方向往中心聚焦,利用筆觸的粗細變化,把畫面聚焦在自畫像的五官上。
19
梵谷從27歲入門到37歲成為巨師,只有十年卻畫了數千張畫,是用生命做畫的藝術家,一輩子只賣過一張畫。最為世人稱頌的梵谷向日葵,象徵感謝、希望和友誼,可惜此次並未展出,據官網資訊在1987年,也就是他死後的97年在倫敦拍賣會上賣了約10億元台幣,真是天價!「繪畫是ㄧ種信仰,不在乎世人的意見,是其必須肩負的使命。」看完畫展和參考了官網資訊,了解困頓、潦倒、生病的梵谷,卻畫出曠世名作,更加敬佩他的執著與對繪畫的熱誠;的確藝術是ㄧ種信仰,真誠以對,畫出心中的感動,讓欣賞者喜愛,是無可取代的藝術價值。(文章是太太寫的 照片是我拍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