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早上去買報紙時,路過社區轉角,敏姊問我在中央大學健走的情形,相約下午四點半出發去運動。因為老公下田做農事,無法陪伴,有她主動要和我作伴去散步,興奮極了!
穿戴整齊後,各自騎機車到中央大學,四點五十分開始走路。一路上說說聊聊生活點滴,彼此分享心得,互相支持,感覺很窩心!走起來更有朝氣,精神更飽滿。走一小時十分鐘,我共走8580步;敏姊腳力好步伐快,我緊緊跟著,步伐比平常快,汗也流得多,運動效果好,飢腸轆轆的回家吃晚餐。說好明天仍要一起去運動,有伴真好!
最近看了網路文章「老伴不等於另一半哦!」,很有同感,特地細讀摘出重點,見賢思齊,作為自己努力的方針。
以往強調「老伴」,是指老公或妻子。能和另一半相守到終老,是人生至高無上的幸福;如今社會多元化,價值觀也多元,離婚或喪偶的情形不少,「老伴」除了指另一半,還可以擴大解釋為老來作伴的親朋好友,一起遊山玩水,吃喝玩樂的人。
在中大健行慢跑的中壯年人,比比皆是,天天風雨無阻的運動,開朗快樂的面對人生,努力過好每一天的態度,令人尊敬。活得久,活得好,是我們共同的願景。
前陣子在餐會中遇到退休學姐校長,她說:「進入退休生活,如人飲水,突然之間,從規律忙碌充實的上班生活,到平淡簡單無壓力的日子,需要規劃與調適。」
的確,年輕的時候,我們著重在工作、親情、財富和成長等規劃,比較沒時間顧及健康、休閒和社會服務等這些方面的生活。退休後面對未來三十年的黃金歲月,怎麼過得健康又充實?需要想一想。所以有人說,生涯是終生需要規劃的。
前輩家勳校長退休後,有計畫的蒐集完整的三合院的故事和照片,各地土地公的美和傳說,寫作出書;到社區大學傳授姓氏的典故,生動活潑,口碑非常好。使命感濃厚,為教育文化盡心盡力的付出,此刻的他過得忙碌又有成就感,是學習的最佳典範。
我的另一半退休後學攝影、國內外旅遊、看藝文展覽、耕農園、閱讀、寫部落格和做家事,忙得充實有收穫。老么昨天推薦他的老爸給一位攝影朋友,也許有一天會被採訪相關退休生活的規劃事宜,是值得學習的範例。兒女鼓勵我多參加研習班,有機會到相關單位擔任志工,看出我的生活面,還需要更寬廣,注入更多活力。
請問您有幾個老伴?是呀!自己有多少的老伴?兒女們長大了,忙於成家立業,出國的,到外地的;另一半和身邊談得來的鄰居、同學、親戚、好友、同事,成了最重要的生活支柱。走出家門,走進社區參與社會服務,並且結交老伴們是十分重要的功課。哪些人可能成為老伴呢?
一、老夫或老妻。 二、兒女媳婦女婿和孫子等年輕人。 三、兄弟姊妹。
四、同學同事鄰居。 五、成長班學員。 六、志工教友。
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歷練,不同的人生智慧,當老伴們互相琢磨出生活的樂趣和學習的共鳴,必定激發出無限活力,才是不老的萬靈丹。是的,老伴不只一個,越多生活越精彩,這是需要經營的。加油!(文章是太太寫的)
樂在工作
01 02
03 04
05 06
07 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