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戴晨志寫的親情沒有隔夜仇之後,二月二十四日特地到金石堂買回這本書-孩子 謝謝你-一個父親的懺悔,王家貞 景鴻鑫著,大智文化出版。迫不及待讀完整本書,有些內容讓我有同感,當下折書角備忘,摘錄如下:
永安夕照
拍照日期:11/03/29
01
(p13)東西方都見證唯有愛才是永恆,會犯錯是正常人。
(p16)媽媽動子宮切除手術,告知景威,他回答:「沒什麼好看的!」景緻、景昊安慰媽媽:「老媽你要暫且放下,要有耐心,等待天明!」
(p111)腦神經細胞成長是有階段的,第一階段在六歲以前,腦細胞快速大量的成長,所以小孩子學東西非常快。第二階段在青春期,大約是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。成年之後基本上大腦不再成長,過了中年腦細胞逐漸死亡,大腦開始退化。
一個人的聰明與否,主要是腦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結在控制。人類大腦大約有一千億個細胞,每個細胞平均跟六千個細胞有連結。腦神經細胞的連結是由環境刺激來決定,連結越複雜,大腦越聰明。所以,當有人在愛因斯坦死後,把他的大腦打開來看,發現他的腦容量跟常人無異,但連結則確實比較多而複雜,因為他的大腦皮質的縐褶特別多。
02
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,或者是青春期大腦快速成長階段,接受了大量環境的刺激,這個人必然會比較聰明。最典型的作法,就是接受不同文化的洗禮,用各式影音、圖片、文字、語言、音樂、食物、衣著、服飾、建築、以及風俗習慣等,透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,多方面、多層次的刺激大腦,讓大腦神經細胞之間,能夠建立各式各樣的連結。所以,一些受過不同文化洗禮的人,通常都會比較聰明。
03
(p116)基因在一個人成長階段裡設計了「青春期」這個機制,讓小孩在進入青春期之後,會開始跟父母產生莫名的衝突。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,就跟父母頂撞。有時候父母一句正常的關懷,聽在子女耳朵裡,變成莫名的厭煩。小孩子常常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,一切都只為了降低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糾葛,好讓子女成年後更容易離開父母;或至少在子女離開父母的時候,痛苦程度降低一點。
04
(p168)「你是否忘了你的家人…,只有家人永遠跟你站在一起!即使血肉成灰,他們仍然會希望你好!」
(p171)昊昊進了台大,才知道不是就等著榮華富貴,而是真正去見識,什麼叫高手如雲、什麼叫理想志氣、什麼叫優秀、什麼叫努力。他很嚴肅的與你爸在討論人生的意義,這位可憐復可敬的父親,讓你們承載了許多壓力。然而,時間將證明,你們父親的帶領,有朝一日,你們將能夠體會,並同意。
05
(p173)當媽咪為你失神時,爸比常鼓勵我:「生命需要等待,人生就是長跑!」是的,我們等你,等你多捎幾個字,等你打個電話回家,等你渡過你的痛,早日放下我執,早日有個歡愉的聲音,與我們對話!人生長跑,中間會累、會餓、會洩氣、會沮喪、會霎時失了志氣…,但,兒子,家人會給你遞毛巾,爸媽弟妹會給你遞水、送餐飲;當你沮喪失志時,爸媽會告訴你,我們一樣有沮喪失志的生命故事。讓我們彼此幫助、相濡以沫、穿破苦難、攜手同行,這樣長跑的生命道路,你不會孤寂!
06
(p179)媽咪會用那八個字「坦然接受,含淚學習」來面對。讓媽咪嗆一句話,有如此這般勇敢自省的父母不多的!
(p181)你的喜悅,你的痛苦,家人盼望都能分享,只有親人永遠在的,這是你說的,這是最真切的,不用懷疑。不是談男女之愛,而是亙古的血脈親情。不論地老天荒,不論是世代,威是我及景的兒子!我們會用生命來灌溉我們自己的生命延續!
07
威,有這麼多人愛著你、關心你,你也自許自己聰明天才,更該善加發揮,快樂點、健康點,更成熟、更智慧,走出自己的世界,開創你的美好人生!但是,記著這句話:讓我們「自信而不自負,自省而不自卑」!
家永遠等著你,有你的父,有你的母,有你長大最親愛的弟弟,更別忘了,你的妹妹那麼想要靠近你!
(p184)對我這個平凡女子而言,這輩子做了兩件事:一件事是當民意代表,一做已十七年之久;一件事是成為景鴻鑫這個男子的妻子,並成為三個子女的母親。
08
而這兩件事,對我早已成了一件事,一項使命。我的為民服務,較少服務看得到的水溝路燈,我服務信念,我服務價值,我服務人心!我對子女與家庭的覺知,更給予我龐大的能量,去踐履我現世的功課:喚回世道,服務人心!
我真是要鼓勵世間男子,至少生養一個子女,世間女子盡其所能,從子宮至少孕育一個生命。
(p202)我們的下一代深受美式文化的洗禮,已然被塑造成「個人主義」中的「個人」,而不是「家庭倫理」中的「子女」。我們以「父母」的角色對待他們,他們卻沒有以「子女」的角色來對待我們。這種落差,相信是今天很多為人父母的四、五年級生,點滴在心頭的感受。
(p219)親情本來就不是人生旅途的牽絆,而是一種人生的鼓勵與安慰。每一個人的人生,總有喜怒哀樂,總有高潮低潮。快樂的時候親人一起分享;痛苦的時候,親人也一起分享。父母只是想知道子女是否安好,期待著跟子女一起分享一切而已。
09
我努力摘錄書中的精華,目的是期望和好友一同分享,這是一本家庭衝突、親職教育的書,作者夫妻利用家書,和孩子傳遞深入淺出的教育原則和方法,對話淺顯、平易近人,是一本通俗作品,讓人像看故事書一般容易,並且很快就能看完。
看完書被這對父母的用心感動,被這對父母「坦然接受,含淚學習」並且利用媒體和出書公開對孩子懺悔說:「謝謝你」的勇氣和豪情動容!有如此這般勇敢自省的父母,真的不多!也不容易呀!尤其在我們國人的文化體系裡,在知名教授的學術圈裡,在民意代表圈裡,在孩子的同儕裡,在鄰里街坊好奇的眼光裡…
但也有個想法,親子之間的家書全部公開,沒有隱私,對景威是好嗎?能融化彼此的隔閡嗎?或者加深了距離?親子相處是永遠需要學習的一門功課,做中學,是藝術也是學問。(文章是太太寫的 )
留言列表